近年来,新民市妇联以组织架构创新和阵地功能升级为突破口,在杜板牛村、昂帮牛村、长山子村等村屯探索实践,凝聚妇女力量形成治理共同体,以巾帼力量赋能乡村振兴,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妇联工作创新之路。
杜板牛村内的家具厂机器运转噪声大,附近村民怨声载道。杜板牛村妇联创新构建以“大娘妇联”为核心的银发老人督导团,将老年妇女的“社会威望优势”转化为“基层治理效能”,打造出充满温度的“柔性治理”模式。
面对噪声矛盾,大娘督导团不仅反复上门和企业沟通,更积极安抚周边村民情绪,最终促成企业调整厂区布局,并加装隔音棉。噪声消失了,企业代表与村民代表握手言和,矛盾就此化解。
在兴隆堡镇昂帮牛村,当地妇联紧扣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基层治理理念,以妇女议事阵地创新为抓手,打造“巾帼座谈会”平台,通过“分组议事+载体创新”的模式,推动妇女群众从“治理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决策参与者”,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。
该村将全村108户常住家庭划分为8个妇女议事小组,定期围绕上级政策宣传、村务公开监督、村屯环境整治、基层矛盾化解等核心议题开展座谈,让村民的“金点子”成为村屯治理的“好方子”。
兴隆堡镇长山子村妇联立足村情实际,深刻把握农村“家族亲缘”的社会结构特点,创新构建以姓氏家族为单元结构的活动组织——“姓氏微家”。
该村村民以李、卜、刘、顾、沈五大姓氏为主,村妇联推选各姓氏内年长且有威望的妇女担任“微家家长”,以“亲缘关系”为桥梁,搭建起村妇联与村民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
“微家家长”依托自身在家族中的信任基础,逐户走访本姓氏妇女,一方面宣传村妇联工作方向,收集妇女诉求与建议;另一方面以“拉家常、叙亲情”的方式,动员妇女主动参与村内活动,以“亲缘认同”打破妇女群体“各管各家”的分散状态。
从杜板牛村“大娘督导团”的“柔性治理”,到昂帮牛村“巾帼座谈会”的“议事协商”,再到长山子村“姓氏微家”的“亲缘凝聚”,新民市将妇女工作与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民生改善深度融合,打破了传统妇联组织“就妇女工作抓妇女工作”的局限,让妇女力量从“个体参与”汇聚成“集体动能”。
妇女是基层治理的“半边天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生力军”。新民市妇联以组织架构的创新激活治理效能,以阵地功能的升级凝聚群众力量,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妇联工作创新路径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