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高质量完成了全镇6个村的合并调整,并坚持多措并举,精心做好村布局优化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推动优化村实现从“物理合并”到“化学反应”的深刻转变,有效激发了“1+1gt;2”的高质量发展效应,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盘活资源,闲置资产变身“活力财源”。为了让群众共享布局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红利,朱桥镇全面清产核资,对优化后闲置的老村部、旧校舍等集体资产进行盘活,围绕乡村振兴产业,努力将“沉睡资源”转化为“活力财源”。指导孙杨村盘活原祁兴村村部,引进服装加工项目;洼圩村利用闲置资产,新上瑞晨羽绒项目,预计年可实现开票销售1.5亿元,税收350万元。同时,该镇积极探索资源发包、物业租赁、资产参股等模式,做大做强芡实、葡萄蔬菜等特色产业,并依托工业基础培植羽绒深加工产业集群。探索“党组织+合作社+农民”的多元发展路径,围绕“村集体增收、村干部增收和带动群众致富”目标,鼓励村级组织领办项目。孙杨村在推进集体创办的益联折扣超市项目中,组织村干部通过“网格走访”“网络直播”开展农产品推介与品牌打造,项目年均可为村集体和干部增收近16万元,有效激发了资源整合带来的聚合效应。
党建引领,优化服务打通“最后一米”。该镇注重将党建引领贯穿于“后半篇文章”的全过程,积极探索“党建引领、公益服务、市场经营、可持续发展”新路径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工作中,朱桥镇改变过去村干部“坐阵办公”模式,按照“小阵地、大服务”模式,大力推行“上门服务”,通过“网格走访+”,不仅开展常规的政策宣传、慰问探望、社情民情调研等工作外,而且新增物流收寄、农产品代购、人力资源等服务事项,实现了群众工作零距离,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同时,该镇着眼筑牢民生底板,着力优化公共配套服务,对优化后的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整合提升。洼圩村聚焦“一老一小”重点群体,探索发展银发经济,将原村部和现有卫生室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改造升级为占地四百五十多平方米的“村康养服务中心”,整合2名村医生和部分村干部,可为留守空巢老人提供代餐、康养、护理、娱乐等居家养老服务,还能集中提供20个左右床位的留宿服务,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朱桥镇党委书记张卓表示:未来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持续深化村布局优化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推动优化村真正实现从“形式合并”到“实质融合”的跨越,为乡村振兴和镇域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持续动能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